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不规则,包括心跳过快、过缓、或者节律不整等症状。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会引起不适感和心脏相关疾病的发生。那么,心律失常为何会加重呢?本文将通过中医角度探讨其原因,并介绍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脏气血运行受阻,或者情志、饮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气血紊乱所致。尤其是情志过度激动、误食生冷、饮酒过度、情绪过于激动等均会影响心脏调节功能,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此外,中医认为,肝气郁结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肝主疏泄,如果肝气不畅,会影响到整个人体气血循环,从而导致心律失常。
二、心律失常加重的原因
1. 饮食不当:饮食过量、或者误食生冷、辛辣食物等会导致胃气上逆,从而影响心脏气血运行,引发心律失常。
2. 运动不当:运动不当、运动过度、以及情绪过于激动、过度疲劳会给人体带来紧张、焦虑的情绪,对心脏造成不利影响,加重心律失常。
3. 环境刺激:环境刺激如高温、低温、高海拔等都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产生心慌、气促等症状,使本身已有的心律失常症状加重。
三、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
1. 调节情绪:中医认为心脏的节律要靠肾精和心神维持。头发生长需要肾精的支持,而心神的维持也是需要肾精的滋养。因此,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预防心律失常和缓解症状的关键。可以通过运动、冥想、音乐、旅游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情绪。
2. 饮食调理: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增加摄入高钾食物,如菠菜、蘑菇等。另外,饮水也很重要,每天喝够2500ml水可生发气、濡养血液,保证人体的代谢调节平衡。
3. 中药调理:可以采用中药调整气血运行,舒肝解郁,扶助心脏,缓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常用的中药有丹参、甘草、当归、灵芝等。
结语
心律失常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疾病,但却不容忽视。通过中医调整饮食、情绪和气血等方面,可以加强心脏的功能,改善心律失常的症状,提升身体的健康状况。建议患者听从医生的指导,定期体检,合理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