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指正常的心跳节律受到干扰,表现为心跳速度、节律或者规律的改变。常见症状有心悸、胸闷、头晕、气短、乏力等。心律失常会对心脏、脑血管等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心源性休克、猝死等后果。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属于心脏病范畴,通常是因为心脾肾三脏功能失衡、气血不足、湿气内生等内因所致。因此中医治疗重在调和脏腑之间的平衡,促进气血畅通,改善体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一般采用中药、针灸等方法。药物治疗中,主要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补益心脏等方面为主。例如黄芪、当归、桂枝等可补气养血,地龙、蒲黄、龙胆草等可利水消肿,茯苓、山楂等可化湿行气,淮山、枸杞等帮助调理心脏等。
针灸治疗则是通过调节经络、平衡气血,起到刺激心脏功能、促进心血管健康的作用。具体可针刺“内关”、“神门”、“涌泉”等穴位,取穴、刺激手法和配穴等,可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变化。
此外,日常饮食也十分重要。中医建议患者多吃富含维生素E、C等的食物,如豆腐、花生、核桃等,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增加心脏负担的食物,以及刺激饱满、过饥等不良饮食习惯。
总之,心律失常是危害极大的健康问题,我们应该积极防治。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思路和措施,通过调理心脏、脾肾、气血、经络等方面,改善整体身体健康水平,让身体达到平衡状态,从而保证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
上一篇: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