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指人体心脏节律受到干扰,导致其活动规律不同于正常的心脏节律,从而出现心率过快或过慢、心跳不齐等症状。中医学认为,心律失常是由于气滞、痰湿、火热等病邪所致,从而引起脏气失调,影响了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学的分类方法。
1. 按照中医分类学来看,心律失常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痰饮型
此型心律失常通常伴有多痰、痰多呛咳或口干燥、痰黏味重等症状。中医认为此型心律失常是由于饮食不节、感染病邪而成湿浊痰液所致,导致了气滞及痰湿内生。
(2)气滞型
此型心律失常通常伴有胸胁胀满、时时有气促等症状,中医认为此型病因是因为气没通则血不行,故而引起心脏气血不足,早晚气虚不足。
(3)湿热型
此型心律失常通常伴有胸闷、烦躁、大便干结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由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及寒热感染病毒等因素所致,导致体内生热,湿毒内生,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机能。
2. 医学界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细分,从而得出更精确的诊断:
(1)窦性心动过速:因为窦房结节自律性增强,心脏的兴奋性增高,出现心跳加快症状。
(2)窦性心动过缓:由于窦房结节自律性降低,心室兴奋逐渐减弱,出现心脏节律减慢及短暂停跳症状。
(3)房性心动过速:房室交接处或心房异位起搏点不断释放冲动,从而引发心跳加快症状。
(4)房性心动过缓:房室交界区起搏点或房室束的传导效能下降,从而引发心跳减慢及短暂停跳症状。
(5)室性心动过速:因心室异位起搏点或传导系统损害,导致心室兴奋性增高,从而引发心跳加速症状。
(6)室性心动过缓:心室异位起搏点或传导系统发生损害,导致心室兴奋性降低,从而引发心脏节律减慢及短时停跳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心律失常的诊治,强调的是要针对患者的病因、证候、机理等,综合施治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不理解之处,欢迎随时咨询相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