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原则

来源:宏韵中医     时间:2023-08-23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导致疲乏、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主要与心、肺、脾、肾等脏腑有关。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是滋阴降火、健脾渗湿、益气养阴、补肾泻火。

  滋阴降火是针对由于肾阴不足、心火上升导致的心力衰竭,应选用滋阴清热的药物并辅以针灸等治疗。常用药物有麦门冬、沙参、玄参、丹参等。

  健脾渗湿是应对由于脾挥发不利导致的心力衰竭,此时应避免食用寒凉、生冷、油腻、过甜的食物,并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如茯苓、党参、山药、泽泻等。

  益气养阴是心力衰竭的常用治疗方法,适用于由于气阴亏虚、机体能量不足而引起的病症。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精、当归等。

  补肾泻火是应对由于肾阳虚弱引起的心力衰竭,此时应选用补肾壮阳、泻火降压的中药。如补骨脂、菟丝子、肉桂、茯苓等。

  总的来说,中医的治疗心力衰竭强调整体调理,不仅要针对某一症状进行治疗,更要从体质整体调护角度出发,包括调整饮食、睡眠、作息习惯等方面,同时辅以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手段。在治疗心力衰竭时,中西医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形成多种治疗方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疾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