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病因及发病机制揭秘

来源:宏韵中医     时间:2023-09-29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简称VZV)引起的传染病。VZV属于疱疹病毒科,是水痘(chickenpox)的病原体。在感染过水痘后,这种病毒可能潜伏于神经节细胞中,而当免疫系统出现削弱时,病毒复活并引发带状疱疹。

  VZV感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与患水痘的人接触,通过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二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不过,带状疱疹主要是在已感染水痘病史的人中发生,因此,未感染水痘的人通常不会患上带状疱疹。

  研究显示,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有密切关系。当免疫系统衰弱时,病毒会从神经节细胞中复活并沿着神经树突前进,最终侵袭对应的皮肤区域,引起疱疹。免疫系统的削弱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年龄的增长、患有免疫相关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化疗等。此外,精神、情绪压力也可能加剧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发生带状疱疹的风险。

  带状疱疹最典型的症状是沿着一侧身体特定神经分布的疼痛、灼热感和刺痛,紧接着出现红斑、水疱和溃疡。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着头痛、发热和乏力等全身不适感。疱疹发作时间通常在数周内,疱疹愈合后,可留下后遗神经痛,这是一种剧烈而持久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针对带状疱疹的治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控制病毒感染,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acyclovir)、伊布韦替尼(ibritumomab tiuxetan)等;二是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可使用镇痛药和抗抑郁药等。此外,疫苗预防也是有效手段,疫苗可在水痘后接种,降低复发的风险。对于已经患上带状疱疹的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营养和良好的心态,有利于康复和减轻症状。

  带状疱疹的预防和治疗除了药物手段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免疫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注意减轻压力和增强身体抵抗力,都是预防和减少带状疱疹发作的重要措施。如果身体出现一侧疼痛、红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日诊断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带状疱疹是一种由VZV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的风险。同时,科学合理的治疗手段也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减轻疼痛和不适。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会得到进一步降低。

疾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