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中风分为四型,在古代医书中有着详细的论述,涵盖了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疾病。下面我们将从中医的角度,全面阐述四型中风的特点、病因和治疗方略。
在中医理论中,中风被细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厥阴和中风脱四大类型。中经络指的是由肝阳上亢所致,表现为一侧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多伴有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等症状。此型治疗应以平肝息风为主,常用药物有天麻钩藤饮。
中脏腑是由心脑气血痰瘀互结造成,症状较中经络更为严重,常有意识模糊、口舌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治疗时要注重化痰通络,代表方剂为羚羊钩藤汤加减。而中厥阴则强调了心肾阴虚,患者常表现心烦失眠、遗精盗汗、四肢厥冷,恰当地使用养阴潜阳及温补肾阳的药物是有必要的,常用的方药有养阴清肺汤和肾气丸。
中风脱是最严重的类型,病势急骤,可能导致猝死。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昏迷,四肢强拘,牙关紧闭,甚至抽搐,舌紫暗或有瘀斑,须迅速处理,以固脱救逆、疏通经络为大法,急用参附汤,配以安宫牛黄丸等清热解毒之品。
上述四型虽然表现不同,但中医整体观认为其本质为“痰瘀互结”,治疗时应结合个体情况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平肝熄风,并辅以针灸、按摩、膏药等外治方法,内外兼治,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在现代,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信任度的提高,中医治疗中风的疗效也逐渐被认可。
上一篇:失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下一篇:慢性肾炎患者能否用槐豆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