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视角下的中风病因探析

来源:宏韵中医     时间:2025-04-30

  中医认为中风(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本文将从气血失调、痰湿阻络、肝风内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风在中医中有“中脏腑”、“中经络”之分,其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劳累过度、体质虚弱等。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人群与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每一个器官都与中风的发生发展有关。肝主疏泄,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主呼吸,肾主水液。肝虚易导致情志不畅,心虚则易导致血行不畅,脾虚则易导致痰湿内生,肺虚则易导致气机不利,肾虚则易导致肾精亏损而生肝风。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气血逆乱,化痰生湿,痰湿夹风上扰清窍,导致中风的发生。

  在生活习惯上,中医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防止肝血不足,血脉不畅。同时,饮食要清淡,忌食过于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生内热、损伤脾胃,产生痰湿阻滞经络,缺乏运动则会导致气血瘀阻,使血脉不通。

  中医治疗中风时主要以调和气血、祛除痰湿、平肝熄风为主。针灸、拔罐、刮痧、中药内服和外用、推拿按摩、食疗等多种手段可以应用于治疗和预防中风。其中,常用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茯苓、泽泻、苍术等化痰祛湿之品,钩藤、天麻、石决明等平肝熄风之品。同时,患者需保持情绪的平稳,避免受到过激因素影响,以防肝风内动。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风并非突然间发生了,而是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预防中风,就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调养身体,从根本上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疾病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