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什么?中医解析

来源:宏韵中医     时间:2023-08-23

  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在医学界被定义为心脏无法满足人体对氧气和能量的需求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通俗的说法就是心脏无力将血液泵入全身,导致身体循环受到影响。在中医上,心力衰竭被称为“心衰”或“心较虚”,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中医,心衰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心肾不足。心肾不足的表现就是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或是由于年龄增长,阴阳失衡等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包括疲乏、心悸、气促、腹泻、水肿等。

  中医治疗心力衰竭采用的是补肾固本的方法。建议患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针灸、按摩、艾灸等治疗,同时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亦可搭配中药进行治疗。其中,具有防治心衰作用的中草药包括人参、黄芪、甘草、大枣、当归等,以及具有利尿祛湿、消肿解毒作用的药物,如茯苓、泽泻、桑叶、菊花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风险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或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补过头导致心功能负担加剧。同时,平时日常生活中坚持规律作息,保持心理健康,减少情绪波动,也对心力衰竭患者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心力衰竭在中医上被认为是心肾不足引起的疾病,中医治疗主要依靠补肾固本的方法。而患者平时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心理调节及养生保健,以保持身体健康。

疾病科普